
费绵钦谐封“棋坛总司令” |
2007-03-23 劳动午报——弈周刊 http://www.ldwb.com.cn/template/23/file.jsp?cid=50&aid=34890 |
|
费绵钦谐封“棋坛总司令” |
2007-03-23 劳动午报——弈周刊 http://www.ldwb.com.cn/template/23/file.jsp?cid=50&aid=34890 |
|
羊城棋手整装待发赴香江 |
2007-03-30 劳动午报——弈周刊 http://www.ldwb.com.cn/template/23/file.jsp?cid=50&aid=35268 |
|
沪上遭劫谢老憾未成行
本次东南之战,乃是我国区际象棋交战之开端,尚属史无前例。为郑重其事,主办方将赛期延长至一个半月之久,整体分为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是从1930年8月11日至9月11日,进行华东华南象棋友谊赛,基本上不作公开。第二阶段从9月15日开始,进行东南大战的正式比赛。之所以如此安排,据后人的客观分析,可能出于以下几种动机:一是考虑到机会难得,筹备不易,应加倍予以珍惜,争取多作交流,互教互学,彼此受益;二是客队来者不善,周、林二将实力深不可测,通过多人与其过招,尽快摸清对手底细,以便对症下药;三是李庆全“稳如泰山,坚实可靠”,而冯敬如水平虽高,却素有面临强敌或彩金过重时发挥失常的现象。如今令其提前热身,以期早日得到适应,从而趋利避害。 http://www.ldwb.com.cn/template/23/file.jsp?cid=50&aid=35601(刘国斌) |
李周大战石破天惊 |
2007-04-13 本文访问次数:229 |
|
冯敬如先得后失双方扯平
周李两局未分胜负,另一对选手林奕仙与冯敬如随后登场。第三局,素以“无敌中炮”叱咤江湖的林奕仙,使出惯用的中炮盘头马直横车战阵,向“泽叔”冯敬如擅长的单提马叫板。红方左中右三路掩击,黑方形格势禁子路不畅,渐行不支,中局险失一子。却见林军忙中有错,误走马三进五,冯君紧握战机,乘隙夺回一炮,局势转趋平衡。战至第44回合时,林执马双兵,冯余单炮过河卒士象全,现轮红方走子。值场棋证宣布已成正和局势,但赛员林奕仙不允,仍旧节节进攻,冯方赶忙应战。两军直杀得血流漂杵,呈现出第96回合时的惨状:黑方藩篱尽毁,红兵也师老无功,林君无奈停手,罢战言和。在场观众对林君咄咄逼人之态,已有不满之意,囿于对方是客,不便发作,尽力克制容忍下来,但已埋下日后祸根。红胜林奕仙求胜心切失态铸大错
第二循环开始,两队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,扬鞭策马,再奔前程。第九局李庆全重会林奕仙。李林二人对号入座,前5个回合与上次交锋时一模一样。从第6回合起,李方将前次的马七进六改为炮二平一,从而另辟蹊径,张机设阱。不想此役之林军首尾相应,智计百出,不仅毫发无伤,而且伺机反先,倒打一耙,劫得一子。李庆全迅速转换阵行,易攻为守,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。第60回合时,李方后防吃紧,被迫“壮士断腕”,走车一退九拼掉恶炮,方才松了一口气。棋证审行度势,见李方士相齐全,两兵遮面宛如屏障,林卒已老,难有胜法,故宣布以和局论处。林却不肯休止,观众哗然。
棋证再限其10着,亦无法取胜。林却始终不愿和,公证人也难以解决。之后,林要求保留此局的见解,李及公证人亦应允下来。但当晚众多观众对林的表现,非常不满,甚而涌入场内。虽经棋会总干事李善卿登台解劝,无奈秩序已乱。次日港报即有“林奕仙终不愿和”的报道,并站在主人的角度,评论赛场秩序紊乱以及观众谩骂林君之举太过没有礼貌云云。
第十局,林奕仙执先再战李庆全。林在对李的前数战中,并不逊色,反似略占上风。现得先机,整军经武,以求一逞。林以横车盘头马冲击李之屏风马右炮过河兑马,因志在必得,攻势迅猛,声闻百里。开局不久,由于李方调兵失当,林军分进合击四面楚歌。早在第15回合,林若果断挥炮打掉黑方中卒,李已捉襟见肘,应对乏术。第17回合若立即运用左中两门巨炮,摧毁李方中象,仍未为晚,则犁庭扫穴,必胜无疑。林军求胜心切,大失常态,一错再错,竟被李方倚仗多子之势,反客为主扭转战局,终致一败涂地,拱手称臣。林军此败冤哉枉也,主帅之过,明显已极。李军涉险过关,虽属幸事,亦与李君庆全的沉稳老练密不可分。至此,华南队领先一局。(16)
笔者按:象棋竞赛史上的类似案例纠纷,直到当代出现正规化的规则体系之后,方才能够得到明确的解释和妥善的解决。即如与裁决本案有关的“自然限着”规则,就是一例。从《1987年中国象棋竞赛规则》(以下简称“87规则”)开始执行,《1999年象棋竞赛规则》(以下简称“99规则”)沿用的“自然限着”规则,是指“从一着棋的无论哪一着算起,至少在六十回合中,双方都没有吃过任何一个棋子,允许由一方提和,裁判员可停钟审查记录,如属实就判和,另一方不得拒绝”。读者可作参考。
http://www.ldwb.com.cn/template/23/file.jsp?cid=50&aid=36674
李周第十三局留下值得回味的“棋例”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东南大战,两军奋勇争先不遗余力,尽管杀得昏天地暗,却大都激战成和。前十局中仅有三局分出了胜负。第十局李庆全败中取胜后,观众大为振奋。由于乡土观念浓厚,港粤棋迷自然希望本方战将批亢搞虚杀敌建功。因之,第十一局冯敬如持先对阵林奕仙时,都切盼冯能乘胜追击扩大战果。不料事与愿违,好事多磨。开战之后,冯方疾进右马,孤身闯阵。林军拼死兑子以命抵命,局势趋于平稳,林只多一边卒,难有建树。不期关键时刻冯氏暴露手软固习,不惜弃去一马,以求尽早成和。原意己方单车士象全足可守和林之“单车滑炮”。不想士相尚未归位,隐患多多,焉能如愿?第73回合时终被破去双士,套牢死车致负。林奕仙收到飞来厚礼,毫无推辞之意,欣然受之。冯君悔之莫及。
第十二局在两队再度同分的条件下,重燃战火,由林奕仙先行对冯敬如。观众对上一局印象极为深刻,对冯方提心吊胆,惟恐有失,又系后走,更是忐忑不安。林奕仙刚胜一盘,志得意满,手挥目送,调兵遣将,自信以中炮巡河攻陷冯方的单提马旧城,不在话下。事实确也如此,此役冯被逼上梁山,极力挣扎图存,率兵多方招惹事端,始终未见成效。一次混战中以车兑换马炮,偏又马失前蹄,再失一子,仅余车炮抗拒林方双车,眼见前途暗淡,士卒斗志皆无。恰在此刻,无巧不成书,林君竟也善门大开,将一辆装备齐全的锋利战车,无端拱手献给冯军,走出车三平四的“怪”招。冯敬如乍见,微一错愕,便即心领神会,仿佛不屑一顾,并不急于吃子,径走车4平5照将,然后再徐徐落象食车,点尘不惊,具见棋风老成持重。林君走子后登时觉醒,然已无可挽回,不禁哑然失笑,自嘲为“来而不往非礼也!”
第十三局又轮到李庆全对周德裕。二位五星上将,以往两战棋鼓相当,未分轩轾,观众渴望看到他们一较短长。但这场以对兵局演变而来的战事,在双方斗智斗勇,以战止战的策略控制下,按部就班,波澜不兴。李方虽然始终未失先手,且防线更为完整,攻击比较主动,但也没有找到有效的克敌之策。最后双方着法循环不变,两造具结,同意作和。
棋虽未分胜负,却给现今的“裁迷”们留下一则值得回味的参考资料,供我们追根究底,细心探索“棋例”的发展源流。以下接走的着法是:红炮三平二,黑车7平8,红炮二平三,黑车8平7……值场的棋证及两位赛员,之所以一致同意“不变作和”,有两种可能性:其一,当时执行的规则是“捉二不捉三”,就算是黑方两步平车都是“捉”,也不犯规。其二,认为黑方一步是“捉”,一步是“兑”(或称“停”和“闲”),即使执行的是“捉一不捉二”,也够不上“长捉”作负。究属哪种可能,有待进一步考察确定。此为后话,暂且不论。(17)
华南领先后有人提早额手相庆
第十四局是周德裕和李庆全的巅峰对决,最后一战。经过赛前一个月的多局试手,前三战的近身搏斗,双方业已互知底细。二人的棋风棋品与棋艺才华,也已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。时届而立之年的周德裕,春秋鼎盛、棋思机巧灵动,刚柔并济,攻守兼备。东南一役之后,被岭南棋界誉为“五战全才”(系指对车、马、炮、兵、帅士相共五个大类,均能如臂使指,得心应手)。李庆全较周年长十余岁,沉稳干练,有大将之风,压住阵脚,实难撼动。行军布阵坚固严谨,无愧劲敌周德裕在《象戏勾玄》一书中“……如铜墙铁壁,无懈可攻,临以大力,亦复颠扑不破,洵为一等能手”的崇高赞荣。李君最令人难忘的本领是善于“解困”,每当被困至危急垂亡之际,神着自出。其与人对局胜者居多,然和亦不少,败则更十不得一,故间有能胜其一局者,则认为无尚光荣。周李二氏不打不成交,通过金戈铁马的弈战洗礼,实际早已惺惺相惜,倾盖如故。然而面临决战,事关自身声望和全队成败荣辱,又必须全力以赴,破釜沉舟。周执先手,以中炮七路马过河车,攻打李之屏风马高车保马。若用现代布局理论审视,就会发现前八个回合由于李方过早上士,自行堵塞了右翼车跑伺机左移的反击之路,应属周方易走。只需接走炮八平九,畅通左车出路,即可收到左右夹攻之效。可惜在那个时代对布局研究还没能做到细致入微,周方误走炮八平七的软手,给对方提供了右炮过河展开对攻的机会。此刻周若应以马六进四,带攻带守,尚可一战,变化下去未必吃亏。却在忙中错上加错,误走兵三进一引避,致被李庆全跑2退1串打马兵,从而失去底相,山河破碎,无力回天。因为开局的些许错漏,空怀一身精湛的中残功力无从施展,勉力支撑到第二十七个回合,周见大势已去,爽快投子认负。
胜负乃兵家之常,亦不能以一局成败论英雄,丝毫无损于周君之清誉。周德裕负去至关重要的一局,心中自是难以平静。但他深知“胜在得威,败在失气”的至理名言,收敛心神,从容淡定,决不气馁,重整旗鼓,再建新功。
棋战之此,华南队领先两局。李庆全大显神威,过关斩将,主队欢欣鼓舞。末后两局只要冯敬如不致全军覆没,本方必胜无疑。懂门道的观众有些已提早额手相庆。谁人要想连胜泽叔两局,真是谈何容易。何况对手周德裕已是败军之将,岂敢言勇!
不料结果恰恰出人意表,周德裕一柱擎天,力挽狂澜;冯敬如的卢妨主,功败垂成。
欲知大结局,下周看续文。(18)
周德裕立功自赎转乾坤
大轴之夕,大批观众蜂拥而至,人声鼎沸,言笑甚欢,俱为迎接胜利时刻的尽早到来。冯敬如肩负家乡父老的殷切重托,兢兢业业不敢稍懈,自是不在话下。然在内心深处,不无些许忐忑之念:单以自身实力及对局经验而论,虽不敢轻言大获全胜,但无论如何,总不至于颗粒无收,将领先两局的优异战果拱手让出吧。不过对手周德裕确是超群出众的帅材,不愧为谢总司令麾下的前敌总指挥,秤上行军大气磅礴,动人心魄。与其交手定要小心翼翼,慎防轻率中伏。
其实以冯敬如的本领水准,原与周君差相比肩,只需抛开精神枷锁,任性而为,胜负实难逆料。现因心理压力过重,想和怕输,自束手足,临场发挥大失常态,终致不可收拾。尤以次局之马放南山,自毁城池,令人百思不得其解。且看实战场景若何。第十五局轮到冯方先行,他以五六炮攻打周氏的屏风马先进三卒左炮巡河。开头几个回合,双方规行矩步,各无疏漏。到第7回合,周方别出心裁,将通常惯用的进马封车,易为双兑河口兵卒,似有可议之处。冯方本当乘机开动左翼战车抢占要道,左右合围,双管齐下,则前途一片光明。他却举棋不定改弦易辙,突将六路重炮平移七路,白失一先,不独对大局毫无补益,反而开门揖盗,予人以入手之隙。自此局势一蹶不振,在混乱中丢子失势,苦苦支撑到71回合时,车兵双相难与车炮士象全抗衡,无奈之下停手签盟。
泽叔先失一城,是时尚无大碍,只需处处设防,重点守备,确保基地不出意外,仍可达到凯旋班师的既定目标。第十六局周德裕得寸进尺,咄咄逼人,祭出来自家传的二三十年代盛行于江南的“仙人指路”着法,剑指冯军大营,鼓噪而前。冯敬如坚定谋和之策,以不变应万变,布下镇宅之宝单提马铁阵,与周君血战到底。两军输攻墨守,白刃格斗,且战且走,已远离阳关大道,尽涉荒僻小径,均不免误入歧途。周氏固有几次错失扩先歼敌良机,确也端赖泽叔之精深残局功力,才得化险为夷。斗到108回合时,周军虽仍兵强马壮,却遭冯帅施出的“定身法”牢牢制住,动转不灵,只可以闲着虚应故事。全场观众目睹这等难遇的和平景象,不禁喜从中来,内心大定,正待击掌互庆,忽见冯马状似癫狂,突然无来由地奋蹄回跳2路,撤销封锁禁令。周军如释重负,呆滞底马宛似困龙出海,珍跃而出,霎时掌控全局。以后又挣扎了二十多个回合,兵疲力竭,冯军饮恨败北。观众目瞪口呆,恍入噩梦之中。期间,冯敬如曾起身入厕小解,而周德裕亦因故一度离座,某些奸事之人竟认为冯、周在厕内进行互惠“交易”,仿如时下的“假球黑哨”一流。实际上纯属主观臆度的“子虚乌有”,巧合而已。这场拼杀了两个晚上,长达275着棋的马拉松之战,终于得见分晓。周德裕得奏全功,扳平比分,夺得了半壁江山,使东南大战以秋色平分圆满闭幕。总共16局的得分情况如下:华南棋手李庆全二胜六和得10分,冯敬如二胜二和四负得6分;华东棋手周德裕三胜四和一负得10分;林奕仙一胜四和三负得6分。两队各获16分。李庆全与周德裕得分相等,但李胜周一局,且全程保持不败,故华南棋界称颂李庆全为“无敌将军”。
根据赛前的决议,若最终两队打成平局,须各举一人为代表,再弈四局以分轩轾。因周德裕在比赛进程中,身患之便血症已旧病复发,经张荣棣医师诊治虽然好转,之后力疾登场,奋战立功,神思业已甚为疲怠。华南方面为加强双方友谊,关怀客队身体健康,遂建议结束赛事。平分锦标,皆大欢喜。(19)
民国以来东南棋规的初始化
现制象棋虽已流传千年之久,但在晚清以前,始终没有一部略具规模的完整棋规存留于世,诚为憾事。民初以将,民智渐开,群众性的象棋活动愈益普及。随着频繁对弈中种种实际问题的不断涌现,才迫使各地匆忙上阵,将探讨与指定象棋竞赛规则这一重要事宜,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。进行当中可谓困难重重,由于难免受到历史与地理因素的局限,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差异,各地发展极不平衡。不仅成形规则出现的年代有早有晚,程度有深有浅,而且还存在着不少根本性的区别,带有浓厚的地方传统观念,很难尽快达成一致。
以华南而言,一二十年代的广州河南海幢寺大院,向为棋人的聚集场所。下棋时,“举手不回”是天经地义的棋规;而“长将”、“长捉”作负,“一停一将”作和,则是人尽皆知的老例。这些流行的“棋例”只作口头约定,并无文字依据。据传当时的广西地区及其近邻越南,就以“长捉”作和为惯例,可见差别是何等巨大。
东南大比赛于1930年秋季在港岛成功举办之后,影响深远。不独次年开春于上海举行的“华东华北大比赛”接踵而来,而且广州还在1931年冬天筹办了首次“广东全省象棋比赛”。这次群英荟萃,历经初赛、复赛、决赛三个阶段,参赛高手多达140多名的空前盛举,终以前四名黄松轩、卢辉、冯敬如、李庆全自此被誉为“四大天王”,而划上圆满句号。
因隆重之故,在广州大佛寺进行的这次兵车之战,确实在赛前就规定了见诸文字的竞赛规定,这是华南产生正式象棋规则之始,尽管相当简要,内容只有“举手不回”、“捉二不捉三”、“一将一停”作和、“长将长捉”作负等数项。
1934年在香港先施公司天台举办华南团体比赛、1935年南华体育会举办全港单人赛、东莞商会举办全港儿童赛时,华南象棋会曾议决将棋规棋例予以修订:将“举手不回”改为“动子走子”;将“捉二不捉三”改为“捉一不捉二”。为吸取历次赛会发生争执事件的教训,特将某些条款作出明确的规定:如“车马互捉”作和,“一将一捉”及“一将一杀”作和;“捉有根子不算长捉”等。港粤象棋规例,自此已具雏形。
在“比赛用时”方面,最初东南大比赛时,曾作出了“每着走子限五分钟”的规定。以后七省棋王周德裕、象坛总司令谢侠逊、湖北棋王罗天阳、方绍钦等挟艺南下,在广州的省民教馆、海珠公园空防游艺会,长堤青年会、港侨中学等处比赛,均沿用此项规定。1934年中南体育会举办的“省港澳象棋比赛”亦仿此执行。但到1936年10月,“穗港澳埠际赛”在香港中环青年会举行时,赛会对上述规定作出补充,增添了“每局各有两着可延至10分钟”及“各有一着可延至15分钟”的条款。之后,南华体育会主办的棋赛,复增加了“在开局二十着前,每着限用3分钟”的限制性规定,此刻方始逐步走上轨道。
到此中止,请看续文。(20)
(刘国斌)